铁路文化

当前位置: 首页 > 铁路文化 > 红色故事 > 正文

鏖战百里风区

发布日期:2021-06-29   浏览:

  兰新铁路自东向西,穿行河西走廊、安西风库、百里风区、三十里风区,沿途人烟稀少、自然条件异常艰苦。狂风、流沙常年在这里肆虐橫行。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大风曾数次掀翻火车,风区也成了谈风色变、令人生畏的魔鬼之地。纵然被狂风摧残得遍体鳞伤,但兰新铁路人从未打算为狂风让道,也没有被恶魔吓倒,提速的车轮- - 刻也没有放慢脚步。

  “风大我们干劲更大,环境苦我们不怕吃苦,温度高我们热情更高,环境差我们追求不差,标准严我们要求更严。”这是兰新铁路乌鲁木齐工务段红台养路工区职工鏖战大风的铮铮誓言。

  红台地处兰新铁路百里风区腹地,因到处都是大大小小坚如磐石的黏、胶土丘而得名,也被称为疙瘩台。1962年,兰新铁路建成通车后,此地的车站就取名“红台”。红台铁路站区高堤深壑,地形复杂,碱害严重,是典型的湿陷性红土地质。这里地坚如铁,用洋镐使尽全力砸到地上,也只能砸出一一个白点,怎么也挖不动。可是只要遇到水,立马就能变成烂泥沼泽。正因为如此,刚维修过的线路,转眼之间就可能变得面目全非,几何尺寸完全不在标准范围之内。

  红台养路工区管辖的13公里长线路,有8处是碱害地段,还有18个弯,其中17个弯都是700米以内的小半径曲线。火车经过这里时扭扭曲曲,从远处看就像一条 长蛇在蜿蜒爬行,俗称“九曲十八弯”。

  线路地段差、质量差、养护难,是兰新铁路全线公认的“老大难”地段之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兰新铁路百里风区段曾--度安全形势不稳。组织上经过认真研究,反复比对考虑,决定选用人称“风区硬汉"的张德昌担任领工区张德昌.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详细调查线路情况,摸清了8处碱害地段的具体情况。碱害就是工人们口中的“碱老虎”它能使线路夏沉冬隆,钢轨变形。张德昌下定决心,一定要消灭这些“碱老虎”治好这段病体缠身的铁路。

  整治碱害的根本方法是要用好土换掉路基上的碱土。首先要把轨枕下面的碱土掏出来,然后再换上没有碱的土和石砟。拉沟里区段的线路位于两山之间,空间狭窄,遇列车通过时工作人员必须紧贴陡壁站立。挖碱土的作业面又特别小,人根本直不起腰,只能跪着挖、蹲着挖,有的地方甚至要躺下挖,有劲儿也使不上。而且碱土特别硬,怎么使劲挖也不出活儿。即使这样,也没有难住张德昌。他带领工友们白天晚上泡在拉沟里工地,两三个人一班,轮流不停地干。手上的血泡- -层接着- 层,虎口裂得像小孩儿的嘴,疼得钻心。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风一吹冰凉冰凉的,硬得像铠甲。工友们说,拉沟里的碱害是“碱老虎”的头,就是用牙“啃”,也要把这个“虎头”制服!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工友们吃住在工区、坚持在工地,一个多月都没有回家。等制服了“虎头”回家后, 每个人都变得又黑又瘦,连家人都不敢认了。

  从挖碱土换填土方,到线路曲线改直,张德昌和他的工友们没白天、没黑夜,从早忙到晚、从春忙到冬,像胡杨、红柳一样,把家安在兰新铁路旁,把根扎在百里风区红台养路工区。6年零10个月,张德昌没有向段里要-一人一物,硬是带着工友们一锹一镐地根治了线路碱害,把百余公里病害线路改造成了“优质线路”,把工区从安全低谷打造成为安全标杆。

张德昌性格直、脾气倔,天生有一.股不服输的“牛劲”。一次段里组织工区负责人到兄弟工区学习经验,看过、听过后,张德昌有点不服气,当场表示要干个样板给大家看看。赶巧红台工区的线路要大修。一般来讲,刚刚大修过的线路质量都会有一些问题, 因为大修治“大病”,干的活粗,钢轨死弯、松动失效的联结零件等“小病”无暇顾及。于是张德昌提出,紧跟大修搞维修,“大病” “小病” -起治。

  张德昌又带着工友们起早贪黑,在刚刚大修过的线路上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那段时间工作特别累,休息不好,营养也跟不上,他得了胸膜炎,发烧、吃不下饭、浑身无力。对此他根本不管,带病坚持工作,病什么时候熬好的他也不知道。就这样,用了一年时间,他们消灭了13公里线路上的所有暗坑,调整钢轨死弯2700多处,整治低接头2100多处,大修过的线路又成为标准安全线。

  “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一时间,张德昌“愚公移山”的故事和“硬汉铁人精神”迅速在乌鲁木齐铁路局各站段传开了。各级领导在大会、小会上表扬他,全局的工务人都来红台参观学习,可张德昌对此却不以为然,仍然天天泡在线路上,不愿意“抛头露面”,让参观学习的同志很是尴尬。1978年,乌鲁木齐铁路局优质线路现场会转移到红台召开,大家请他介绍经验,他搓着两只大手,满脸通红,好半天才蹦出几个字:“ 没啥,真的没啥!”

  1981年,组织决定提升他到十三间房领工区任领工员。平心而论,他不想去。他舍不得浸透了他的心血和汗水的红台线路工区,舍不得亲手砌的花池,舍不得从远处背来的土种下的绿草红花,更舍不得患难与共的伙伴们。他认为自己不是当“官”的料,可领导告诉他:“铁路是一条线路,光一个工区好了还不行,十三间房领L区的线路质量是全段最差的....

  这一调,让他的人生又多了一份厚度。他在十三间房领工区的5年时间里,带领职工们苦干实干,让管辖的红层、红柳、十三间房3个工区的线路质量都有了大幅度提升。1982年, 3个工区上- -年轨检车检查都达到了优良,成为全段唯一-年度 全优的领工区。1983年,张德昌参加了铁道部群英会。铁道部部长陈璞如在《给养路工人的一-封信》里,还提到百里风区的红台养路工区,表扬了他们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